新农人“挑大梁” 乡村振兴“活水来”

文章来源:临港区党政办公室
时间: 2025-09-11 08:37
点击次数:

9月8日,在临港区鲁巽农业高标准矮砧密植苹果种植示范基地里,40岁的梁爱琳正手持游标卡尺,对欧洲俱乐部品种“魔星”苹果进行果径检测。作为青岛鲁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,她与年轻技术员们一起,记录数据、分析长势,忙碌却有条不紊。

这样的场景,在临港区已不是个例。一批批懂技术、善经营、年轻化的“新农人”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。他们依托科技赋能、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,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
鲁巽农业的果园里,“标准化”是关键词。“魔星品种每棵树挂果量约为70个,种植量每亩190株。今年魔星品种全部进行套袋管理,主要考虑苹果着色问题及最大程度减少虫害和菌害。”梁爱琳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介绍。

当9月中旬进入苹果成熟期时,团队每周都会抽样进行成熟度检测。当天,梁爱琳采摘了5个苹果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成熟度检测示范,测量果径、单果重,并通过硬度计、糖度计测量果实的硬度、甜度,再用碘、碘化钾和蒸馏水试剂检测苹果淀粉指数。这套“精准检测法”让每颗苹果在销售时都能达到最佳品质。

苹果的好味道不仅依赖于抽检,还取决于科学的管护。作为临港区现代农业的代表,鲁巽农业500亩种植园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,配备了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系统、稳固的格架系统和防雹系统,采用了以色列高端品牌“耐特菲姆”的滴灌系统,降低了果园生产风险,为果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“传统种植是‘一次性撒肥’,我们是‘少吃多餐’,隔一天通过滴灌施肥,量少但吸收充分。”梁爱琳说。企业有近20名员工,年龄多在25至40岁之间,分工覆盖技术、水肥、园艺管理等环节。

“我们推行机械化、数字化、标准化管理,和老一辈的传统模式不同。”梁爱琳坦言,鲁巽在不断探索中,把传统经验转化为现代技术。

如果说鲁巽农业的新农人是“科技种出好果子”,那草庙子镇永丰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翊带领的团队,就是“循环农业盘活致富经”。

2020年,刘翊接过村书记担子时,村集体收入还是负数,380户村民的生计让他寝食难安。

“必须找一条可持续的路。”刘翊带着村两委每周开碰头会,从争取上级资金建蔬菜大棚、办幸福食堂保障老人用餐,到养殖近300头生态黑猪、发展淡水鱼养殖,一步步为村集体“造血”。

如今的永丰村,零碳循环农业产业园成了“金字招牌”:园内的生态黑猪繁育基地,将粪污送入储粪池发酵,分离出的液态肥水直接浇灌共享菜园和粮食作物,实现粪污“无害化、循环化”利用;3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,一年租赁价600元,折算下来一亩地收益超1万元,远超传统种植业收入,不少游客和社会组织主动上门租赁。

这一系列举措为村里创造20多个岗位,集体收入实现扭亏为盈,永丰村靠循环农业走出了增收路。

新农人的成长,离不开政策的“沃土”。近年来,临港区围绕乡村人才振兴持续发力,为新农人搭建起“成长阶梯”。在政策支持上,推动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,引导“乡村好青年”下乡、专业人才驻村,从组织保障到资源倾斜,全方位为新农人“护航”;在人才结构优化上,建立苹果科技小院,推动农业高校与地方联动,培养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应用型农林人才,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转化;在教育培训上,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项目,组织近10名新农人赴高校系统学习,还将智慧农业、农产品网络销售、手机应用技能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课程。

现如今,临港区已逐步形成以“头雁”“高素质农民”“新农人”为主体的乡村人才矩阵。未来,临港区将继续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扶持、教育培训和典型宣传,鼓励更多人才下沉一线,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、农村、青年的良好氛围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