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开始!”随着临港区消防救援大队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高源一声令下,无人机起飞侦查,标绘火场,消防队员迅速向模拟火点开进,展开灭火作业。在实战化训练中,队员们快速连接管带,完成水源输送任务,整个过程紧张有序。

这是临港区常态化森林消防训练的一个场景。今年以来,森林防火部门紧贴实战需求,重点开展林区消防水池注水、泵车结合、引水上山等科目训练,全面提升森林火灾扑救能力。“近几年,随着新型背负式森林消防泵、风力灭火机、机动链条锯等专业装备的配发,我们的灭火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。”高源在训练间隙介绍。
以科技赋能防火工作,是实现森林防灭火现代化的重要路径。临港区在加强装备建设的同时,大力推进“智慧防火”体系建设。目前,全区森防队伍已全面普及“奥维地图”场景应用,将防火设施、水源分布、巡逻路线等数据实时集成至电子地图,实现可视化精准调度。区镇两级森防队伍坚持24小时备勤,确保接到火情后“5分钟出动、30分钟抵达火场”。

除了人防与技防的紧密结合,空中力量的加入进一步织密了防火网络。通过引入先进无人机,构建智能化、立体化应急管理体系,大大提升了基层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精准性和高效性。构建了“空中侦察—平台研判—地面扑救”的高效应急响应机制,无人机发现火情后立即同步火点位置信息、林区画面至指挥部,助力指挥人员精准掌握情况高效决策,为火情早发现、早扑救提供支撑。通过“空中巡查”与“地面核查”协同,将多数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练为战,不为看。临港区高度重视实战化训练对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的作用。今年以来,全区已开展双盲应急演练、夜间拉动、山地扑救等实战演练18次,参演达410人次,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。

为确保应急处置高效顺畅,临港区森林防火监控平台安排4名值守人员24小时紧盯报警信息,结合护林员动态巡护,实现火情“3分钟上报、5分钟响应”的快速处置机制。此外,全区还持续维护防火通道90公里,保障救援车辆畅通无阻;依托区内2座中型水库、3座小型水库、160处塘坝及62处蓄水设施,构建起“空中取水+地面供水”的双重保障体系。
“我们将继续保持临战状态,通过常态化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。”高源说。如今,在专业队伍与先进装备的双重保障下,临港区正筑起一道坚实的森林“防火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