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港区蔄山镇杨家卧龙村卫生室里,74岁的村民刘其荣刚在崭新的理疗床上做完腿部烤电,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。“以前看个病,得跑到隔壁村或者镇上,路远不说,折腾一趟更累。现在好了,走几步路就到,环境好,设备也全,真是咱‘家门口的医靠’!”她感慨道。

刘其荣的感受,是临港区持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、着力破解基层群众“看病难”的生动缩影。曾经,在许多农村地区,村卫生室设施简陋、房屋狭小、设备匮乏,“一室多用”是普遍现象。对于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而言,路途遥远、交通不便更是就医路上的“拦路虎”。
改变始于实实在在的投入与建设。在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中心的帮扶指导下,杨家卧龙村利用闲置民房建起了村卫生室。今年,村卫生室更是迎来了“硬件升级”——起背式观察床、三人位输液椅、冷暖空调、康复理疗设备等一应俱全;药房的柜子里,现配有常用药物30种,基本能够保障老百姓常见病、多发病的用药需求,以往设施简陋的景象一去不返。

村卫生室的蝶变,不仅是空间、硬件的扩容,更带来服务质量的跃升与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。11月26日下午1点,蔄山镇卫生院主治医师孙元成准时出现在杨家卧龙村卫生室。量血压、测血糖,熟络地和前来就诊的村民们打着招呼,随后在《2025年家庭医生签约慢病免费领药登记本》和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》上认真记录下村民的领药和查体情况。
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标准化卫生室深度融合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监测、用药指导等个性化服务。自打这个村卫生室建成,孙元成就成了这里的“常驻”医师,每周三、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地前来坐诊。“有了固定场所和标准设备,我们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、进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指导就更规范、更便捷了,和村民的关系也更近了。”孙元成说。
杨家卧龙村的变化并非个例。今年以来,临港区将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建设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重点民生实事、补短板事项来抓,改造提升村卫生室20个,着力提升应急救护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。

经过走访摸排,今年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共采购起背式观察床40张、三人位输液椅20张、康复理疗设备15套。目前,乡村医生使用新设备的培训工作已全部完成。11月中旬起,中心已启动对这批村卫生室改造提升情况的验收工作,确保实现服务能力、诊疗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。截至目前,全区现有的43个村卫生室,已改造完成30个,改造完成覆盖率约70%。
下一步,临港区将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设施建设,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培育,不断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根基。通过优化就医环境、完善服务体系,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就医体验,让“小病不出村、大病有指引、健康有管理”的优质医疗服务覆盖每一位村民,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