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亿和精密工业(威海)有限公司检测车间,来自威海技师学院“订单班”的学生张源钧正专注地分析屏幕上的数据。作为产品检测专业的学生,他现在是亿和精密品质部的一名质检员,在校完成两年理论学习后,今年6月进入企业实训,仅用4个月就掌握了产品数据分析、良品判定等核心技能。这得益于校企深度绑定的订单班培养模式。
“我们课程里有很多亿和精密的实际产品图纸,用的是公司正在使用的检测设备。在学校里数据出错只是扣分,但在企业实训中,一个微小的检测失误有可能会导致大部分产品报废。这种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态度,是课堂上无法真正学会的。”张源钧说。
“订单班”学生张源钧(左)正在亿和精密检测车间实训
为实现“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、学生心态与企业文化、培养节奏与用人需求”三个匹配,亿和精密将企业内控质量标准、设备操作规范直接融入教学模块,推行“企业导师制”,由质量工程师进行“一对一”或“一对二”指导,从图纸解读到不良品分析全程辅导。“订单班”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独立上岗,起薪也比普通岗位高出1000多元。
亿和精密工业(威海)有限公司人事专员蒋斌介绍,“订单班”构建了一个稳定、高效的人才供应链,能够系统地为产品质量检测储备“即插即用”型技术骨干。目前,亿和精密从产品质量与检测订单班录用的学生,已占到该岗位招聘总人数的30%,有三位成为企业质量检测项目的骨干员工。
在高区,企业的“用工难”与“引智难”问题,正是通过“订单班”与“柔性引才”两种创新模式得到有效破解。“订单班”致力于培养“即插即用”的技能工匠,“柔性引才”则着力链接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”。两种模式双轨并行,共同构筑起支撑高区产业跃升的人才高地。
近日,在威高威海研究院生物分析室,研发经理陈洪祥正带领团队进行生物材料合成实验。作为2020年毕业的博士生,他通过“中国科学院—威高计划”柔性引才政策进入威高工作后,直接切入“体内可降解材料”这一前沿课题,既保留了学术联系,又能在产业化平台上专注研发。
“威高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深厚积累,且重视研发创新。我们做的是可降解高分子材料,威高的需求与我们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。在合作过程中,威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施,能够满足我们对材料的多维度分析需求。另外,团队成员间的沟通非常顺畅,使我们能快速推进项目。”陈洪祥介绍。
人才依产而聚,产业因才而兴。威高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、高校等机构,以临床需求和技术痛点为导向,让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入驻,既保持创新视野,又获得成果转化的强大支持。在这里,像陈洪祥这样的科研人员不仅见证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,还借助企业实力成功申报国家重点项目,实现了科研生涯的重要跨越。
“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在于‘从0到1’的突破,而威高集团的优势在于‘从1到100’的产业化,双方合作的初衷,就是要建立一个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发—产品开发—产业化’的全链条创新体系,让顶尖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快速转化为造福患者的产品。”威高威海研究院技术中心经理路遥平说。
截至目前,依托“中国科学院—威高计划”,威高集团已实现20多项核心技术成果转化,多款产品凭借技术优势获得临床认可。“柔性引才”带来的“传帮带”效应,也促进了企业内部技术团队的快速成长。
在企业发展过程中,高区管委不仅提供项目资金扶持,更主动担当联络官,帮助企业对接中国科学院、高校等科研资源,破解找资源难、合作沟通难的问题。从车间里“上手即能战”的年轻技工,到实验室中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,人才正成为驱动高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(谢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