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创新是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在“蓝色特色种业小镇”的建设中,泽库镇以种业创新为突破口,深化产学研协同,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关,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,推动“海洋种业”从传统经验迈向科学化、规模化,为筑牢“蓝色粮仓”根基保驾护航。
随着海洋牧场的蓬勃发展,“海上粮仓”正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。海洋渔业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蛋白、低脂肪绿色水产品,满足了居民对健康饮食的需求,更彰显了现代渔业的科技潜力。作为渔业“芯片”,海洋种业的突破直接关系“蓝色粮仓”的稳固。然而,种业的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充满挑战:周期长、投入高、风险大,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把控。
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慈小静说,海马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,它对生长环境要求特别高,2016年公司成功繁育出了30多万尾海马,结束了“江北无海马”的历史。但是刚出生的小海马大批量死亡。那个时候俞总就带领技术人员天天泡在车间里,发现刚出生的小海马嘴比针尖还要小,没有它们适口的饵料。
面对这一难题,团队意识到——没有现成的答案,就必须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。从零开始,靠着最原始的办法,技术团队逐一试验了不下几十种饵料,光筛选过程就熬了半年,最终确定了小海马在开口期最适合的饵料。虽然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,但要想从根本上保障海马的营养膳食和健康成长,科学理论和成熟技术的支撑迫在眉睫。
慈小静说,在泽库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,2017年的春天,公司成功地引进了山东省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”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张东博士,对海马行为、生态、生理学进行了系统地研究,成功地解决了幼海马开口、海马疾病防控等技术难题,搭建起了海马生命周期繁育养殖技术体系,海马大规模养殖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与膨腹海马类似,绿鳍马面鲀在银泽生物的繁育同样历经波折。绿鳍马面鲀,俗称“扒皮狼”,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,有望成为继大黄鱼、石斑鱼之后新的明星养殖品种。2018年,银泽生物成为国内首家突破该鱼类人工孵化技术的企业,但不久后鱼苗却接连死亡,甚至出现单次40万尾全军覆没的困境。但银泽人并没有气馁,而是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,通过持续优化苗种培育与饵料配方,成功解决了鱼苗的饵料问题。
有了科研团队和技术创新的支撑,银泽生物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,布局大海马人工繁育养殖,向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纵深发展。
慈小静说,大海马药典品种,通过引进这个品种,不但可以拓宽经营渠道,比如说与药企直接对接,还可以提高营业收入。借助技术创新,公司相继获评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、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等各级资质,同时也承担了省市区多个科研项目。
为持续推进海洋种业健康发展,泽库镇锚定目标、久久为功,高标准打造蓝色种业园区,加强海洋种业基地建设,创新水产良种培育。
威海洋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均治介绍,近二十年,公司始终致力于白海参苗种的优育研发,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的大力支持,在基因检测等方面持续创新。
科技创新的东风一旦起势,便强力助推生产实践产生质的飞跃。近年来,泽库镇海洋种业的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达到新高度,一年四季海鲜供应不断档成为现实。
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助力,泽库镇海水养殖品种苗种向着宽领域、多层次发展。不同品类的海鲜不仅丰富了国内众多家庭的餐桌,还凭借物美价廉的良好口碑走向国际市场。
威海众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雪岩介绍,众诚海洋科技主要是做贝类出口和贝类育苗,贝类的出口主要是以美贝为主,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,有80%是出口韩国。一年能育四个品种的苗,公司和山东省科学院邱兆星教授有合作,包括美贝呀、魁蚶苗,每年都在研发新的、各种耐高温的、长得快的、口感吃了鲜嫩的品种。去年魁蚶产苗量是3到4个亿,今年定苗的需求量也挺多的。苗育出来以后养殖时间短,收效快,价格也便宜。再就是它最大的好处是它不受季节的影响,这个也不受封海影响,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。
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升级,从本土餐桌到国际市场,泽库镇以科技创新为桨,扬帆“蓝色种业”新蓝海。这里的故事,不仅是一场海洋牧业的变革,更是中国筑牢“蓝色粮仓”的生动实践。(刘换伟)